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5期: 中国经济学的内涵与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发布时间:2020-05-11
2020年5月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5期)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学与研究》主编邱海平,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安同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保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山东大学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臧旭恒等多位专家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发表演讲。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主持。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中国经济学的内涵与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会专家围绕理解中国经济学内涵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关系、中国经济学教材的现状与问题、编写中国经济学教材的可行思路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的演讲以中国经济学的内涵及对相关教材的建议为主题。裴长洪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内涵主要包括四点。第一,中国经济学要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第二,要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支撑点;第三,学术规范和叙述逻辑应当实现现代经济学理论逻辑、历史理论逻辑和中国实践逻辑三者的统一;第四,要对现代西方经济学进行评价和鉴别,以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国经济学理论认识。在中国经济学相关教材的建设方面,裴长洪建议第一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可以先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等八个领域,并认为同一本教材可以出现多个版本,在保证基本前提的情况下同时存在、相互竞争。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的演讲着重强调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离不开“四个理解”。第一,要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第二,要理解中国经济的特色,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验对经济学的启示。第三,要理解新技术变革对经济学的冲击。第四,要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别及其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宋敏认为,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应该基于对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并在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作用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学教材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以中国制度与中国发展是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内涵为主题发表演讲。范从来指出,中国经济学内涵应该从两个维度进行界定,一是制度,二是发展。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证明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可行的,应该通过对基本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做出科学的分析来建立中国经济学。同时,中国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应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中国经济学应该是中国制度和中国发展的经济学。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对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的认识。第一,中国经济学的含义是经济科学的“中国学派”。中国经济学家应当发现既有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并立足于经济现实,提出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新理论,以此构建中国经济学。第二,教材的成熟性、共识性、精准性、系统性、可学性和可讲性等特性,决定了对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不能等同于中国经济学教材的编写。第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学教材建设成就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应更重视不同经济学教材的融合与创新、教材编写人员的遴选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学与研究》主编邱海平重点强调了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应把握的重要方向。邱海平认为,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已经对现存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构成了挑战,构建中国经济学及其教材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经济学在教材体系中的建设需要把握两个方向。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的核心二级学科进行建设。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和统领,重新编写理论经济学其他二级学科的教材和所有应用经济学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安同良就如何建设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发表了看法。安同良认为,教材实际上是教育的灵魂,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经济学教材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是核心集群。只有把核心集群建设好,才能为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安同良进一步表示,应该将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的体系来规划,可以逐步把互联网产业等新经济、新业态也纳入进来,并以学生爱读和喜欢读为导向,这样才能让教材建设更具生命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重点阐述了对中国经济学内涵的理解。周文指出,中国经济学是一个理论上的总领,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一般化规律性的总结,是关于治国理政的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学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及其演化规律,提炼和总结出新中国七十多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伟大成就的经济学逻辑。中国经济学建设应该注意文明互鉴,既不排斥西方理论,但也不能简单照搬。周文进一步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与教材体系建设提出宝贵建议。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保平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经济学教材需要注意六个方面。第一,面对新时代,理解新时代的新特征和新课题,培养新时代经济学人才等。第二,围绕新问题,以新时代的重大问题为导向进行教材建设。第三,融入新理论,总结凝练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把相关创新理论融入教材体系。第四,形成新范式,基本思路是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融合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以中国发展问题为导向讲中国故事。第五,探索新规律,如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规律,以及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规律等。第六,推动新实践,即传播新知识、树立新理念、培养新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重点讨论了中国经济学教材的建设思路。李建军认为,可以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当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尤其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性总结。同时,李建军表示,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和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理论。
山东大学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臧旭恒认为,中国经济学教材应该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以及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差异。臧旭恒还指出,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的建设、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均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举办的高端研讨会,每期邀请多位国内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关键问题。作为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旨在打造“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高级智库”,着力推进“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以教材为载体,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本次研讨会促进了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凝聚了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共识,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