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经济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010-62513108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商学楼103

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7期:中国宏观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

发布时间:2021-11-23

2021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7期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

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齐鹰飞,厦门大学校长助理方颖,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朱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处长李宏瑾,中央财经大学人事处处长谭小芬,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子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詹新宇等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发表演讲。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宏观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与会专家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理论创新的重要精神,推动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完善中国宏观经济学教材与理论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齐鹰飞主要从宏观调控领域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构建提出了几点思考。齐鹰飞指出,相较于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内容、目标、工具上都体现出“中国特色”。在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时,政策调控也面临较大考验。陈彦斌教授提出的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政策,主张将稳定、增长、结构政策整合以形成合力,为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一条新路径。齐鹰飞指出,要在宏观调控领域形成中国经济学理论,要进一步梳理宏观调控的底层逻辑。首先,学界要在一些重要判断上达成共识,例如中国经济在向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转型,转型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究竟是多少。其次,要提供一些基础性研究支撑,例如围绕劳动收入份额等重要宏观经济比率、增长和波动以及结构变迁等各方面的事实来发展理论。再次,要理解中国政府的运行方式,需要深入理解政府协调和激励问题以及政策工具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要关注微观主体的行为反应,理解微观主体的特殊性是理清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

厦门大学校长助理方颖对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了阐述。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更加宽广的视角,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二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丰富和构建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背后宏观管理的成功经验,探寻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格局下宏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三是,在中国宏观经济学教材编写中,要尤其重视经济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史的梳理和总结。宏观经济学是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动态理论体系,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宏观政策实践和其对应的经济条件与经济背景的有机结合,从历史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具有中国特色的一般规律。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朱军围绕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发表了看法。首先,应明确中国经济学教材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理论是以“市场失灵”为出发点,中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总结。其次,中国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怎么归纳出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如,宏观经济治理更多是以政策应对为主,理论框架如何概括出特色是需要思考的。第三,本科经济学教材更多是中国实践的理论经验,但是研究生阶段是以方法论为基础,可能又要回到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或范式框架。这些问题都亟待做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处长李宏瑾着重阐述了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找准理论定位。任何科学的基础理论都应具有普遍的一般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发展中转轨经济体,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就是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认清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并将其上升到一般性理论。二是,对标全球经济学理论前沿,做好国际经济学理论交流。在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过程中,应做到用国际通行的范式尽量进行理论简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对外交流,从而更容易为国际同行接受,最终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更好地贡献中国智慧。

中央财经大学人事处处长谭小芬认为在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要坚持问题为导向。谭小芬指出,中国经济学理论要抓住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梳理好、讲好中国的故事。在讲故事时,一是要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二是要把理论和中国的特点相结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开放、转型、发展中的大国,要综合考虑到短期和长期、实体和金融、需求侧和供给侧、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及当代人和下一代的问题。三是要把国际的经验和中国特殊的制度、文化相结合。

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子晖阐述了提炼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性。杨子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如何从理论层面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是广大经济学者非常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即统筹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是一项有意义的理论创新,为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复杂经济格局提供了有益的宏观调控视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詹新宇认为中国经济学理论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特征。詹新宇指出,中国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从财政学视角看,持续增长需要减税降费,稳定增长需要增加财政支出,而健康增长又需要稳住政府债务规模,这恰好处在“财政不可能三角”的三个顶点,处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境地,对此可以在中国经济学的框架下进一步探讨。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对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由衷感谢,并对本次研讨会形成的共识进行了总结。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为经济理论突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卓越的历史智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其中之一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创新”,就是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学理论与教材体系建设。陈彦斌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将继续发挥好平台作用,广泛凝聚专家学者的思想智慧,促进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与完善,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